close

2011/06/26無聊的星期天,一個月不能出門露營的日子真是難過!


這周又輪到值班,晚上下班後跟老友跑去喝到凌晨一點多才回家,


禮拜天一整個宿醉….


部長大人昨天回娘家去,跟舅子約好今天一起出去走走!


摸到10點多才打算出門,也好~利用這時間多補眠一下!


今天就來個宜蘭一日遊ㄅ!到處去吹免費冷氣!


第一站先到五結鄉的"番割田甕缸雞"用餐!


這家去年露友趴地狗帶我們來吃過一次後,就愛上這兒了,


停車方便東西價位也OK,用餐環境也很乾淨,


重點是他的甕缸雞真的好吃,雞肉不會乾澀,咬下去充滿肉汁!


有來宜蘭的朋友可以來試試唷!


 




 


吃飽喝足來去下個景點ㄅ,本來想去羅東林場走走,


看這毒辣太陽大家都投降了,還是找個有冷氣吹的地方ㄅ,


舅子提議來去宜蘭餅博物館吹冷氣!




可愛的宜蘭餅公仔娃娃,這位可是宜蘭餅老闆的千金,


也是宜蘭餅的代言人喔!


今天也有見到本人喔!本來要部長去問問能不能拍照的,


可是到處摸摸拍拍照後,已經沒有看到美女本人了!




館內展示許多古老的製餅器材,也有提供冰溫熱的茶水給大家飲用.


還有桌椅休息區可以休息!無限量供應免費吃到爽的各種餅,


服務人員一直強調,免費吃到飽喔,千萬不要客氣,真的是誠意十足!


有給他推薦這邊!大家有機會可以來走走喔!


吹著涼涼的冷氣.一票人就在這混了快兩個小時!














今天姪子也有一起出來,看著他出生到現在,


現在都帶著女友出門了……!忽然覺得自己老了!






 


越來越大的阿肥…..快到白目國中生的年齡了!



阿斗也來採訪過喔!





 


下一站來到白米木屐村!


白米舊稱永春,地近深山,一溪流貫,移墾漢人居山下溪旁,築永春城(今永春 庫辦事處)守禦,分內外城,面積約二甲,靠台泥蘇澳廠一帶為內城。洪敏麟「台灣舊地名之沿革」記載,據傳道光年間,有林永春者,招募佃戶闢地墾耕,並從事採樵,因番害劇烈。五里亭在開發史上占有重要地理意義,據吳永華調查五里亭就位於永春蛙仔湖一帶。光緒二年,巡撫丁日昌奏,「又查該處生番,勢仍猖獗,福靖新到各營勇丁來市買米,回到蘇澳五里亭,被生番狙殺九名」。另有一說,即移民來自福建永春,晉安宮供奉主神張公法主聖君,即永春的守護神,晉安宮原建祠所在之「永春城」,位處白米社區內,為開闢


蘇澳歷史最悠久之主母廟,為後已遷建於今蘇澳鎮蘇南里。


 


「永春城」址現為台泥公司蘇澳廠員工宿舍區內,而該宮左側牆下,恭奉有「永春晉安宮蘇澳鎮開拓發起人先賢英靈神位乙座」所記「本宮奉祀張公盛均於丁亥年(道光七年1827)經蘇士尾、張光明先賢等由泉州齋清來台,於永春拓荒建祠奉祀……」。若依此而論則蘇澳、東澳、南澳之地名,在福建省都有,且地理形勢也多類似,是否移墾先民沿用內地之地名,也未可知。


 


白米社區昆明路段的金面山麓間,為前清兵邊防重地,設立有砲台及駐軍營址(約二營兵力600-700人),從現今遺留古砲台及兵塚古墓可見一斑,從山上眺望,可鳥瞰秀麗的白米社區景觀,白米溪畔白石磊磊,無怪乎前清駐營守軍張家驥,遠視三面繞以高山之盆地如甕形,稱為「白米甕」。


 


相傳仙人為了辛勤終年仍苦無收獲的白米甕地區百姓,便在山腳下擺了一個石甕。每天會自動湧出每戶居民一家老小所需白米獲得溫飽。然而一位貪心的居民,為多得白米,於是在一個  夜黑風高的夜晚鑿開石甕,那知道裡面卻甚麼都沒有。傳說中醒覺世人:自助人助,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知足常樂。去私慾,才能細水常流。也為族群遷徙的艱辛及道出互助合作才能生存發展,共創繁榮!


以上資訊節錄自"白米木屐村官方網頁"


http://www.baimi.org.tw/index.asp




沙開蘭二百年來,先人艱辛的墾荒足跡,葛瑪蘭地方注入了中原文化,至今史蹟文物斑斑可考,如草嶺古道、北關遺址、蘇花古道…..等等皆為先人胼手胝足開荒起疆,留下了歷史的見證。亦奠定蘭陽百代不移的基業。


 


       蘇澳鎮地處蘭陽平原南端,連接層山萬巒,東臨太平洋,由此連接蘇花公路以縱貫東台灣,地形險要。清同治年間,基於國防、交通、經濟考量,清廷命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開鑿北路蘇花古道,以此區進入層山萬巒而連接東台灣,其間所遺留之古道、砲台、古碑及古墓等歷史遺跡亦說明在台灣的拓荒史上有其重要的里程碑及特別的時代意義。


 


       白米社區位於蘇澳砲台山麓蘇花公路入口處更是蘇花古道的起點,在歷史、地理及人文上有其特別之貢獻與時代意義。白米社區蘊藏了豐富的礦藏,更造就了社區內集結十多家礦石加工廠。其所生產之「石米仔」產量高居全國第一(80%以上),遠東最大規模之台泥蘇澳水泥廠,於日據時代便已成立,形成了本社區另一個特色,在台灣近代發展史上亦有相當的貢獻。唯在此項成就背後,所造成的惡劣環境,鎮日生活在塵土飛揚的世界,即使大門不開,桌上仍是厚厚一層的景象,絕非外人所能感受。在無聲的抗議下,許多人遷離了生長的地方。白米的居住環境正一寸寸的被吞食,居民的社區生活文化也難以維繫。於是,經歷環保意識抬頭的年代,面對著灰濛濛街道的白米居民,在幾年前就開始思索,如何在這樣一個深具工業性格的社區內,擁有較舒適的生活環境有所覺醒,發現對於自己生活環境應有著自主權,把環境回歸給自己所期待的生活感受,讓白米的精神呈現出來。


        


        經由社區居民與工廠方面的協調理論,工廠對於社區在環境上已有回應,對於社區的發展也提供了財務上的資金回饋,居民便將爭取來的工廠回饋基金全數投入社區環境改善的基礎工作上。社區意識的覺醒,居民強烈改善社區環境的共識,也成為白米自以為豪的風格之一。


 


        民國82年由一群對鄉土文化及社區活動有興趣的社區居民成立了社區發展協會,積極動手整頓遭污染的家園,協會也成為與污染工廠協商抗爭的對口單位,以確保居民的生命安全與福祉。第一年即獲得行政院環保署評定為全國六個「環境改善績優社區」之一,民國83年也獲評定為「宜蘭縣環境綠美化特優等社區」。然而從礦石工廠回饋金的索賠,並不能真正建立一個永續安康的生活社區,白米在政府提倡社區總體營造政策之後便急思以正面積極的策略手法來改善自己社區的環境。


       


        從民國86年全國社區博覽會的參加,經由社區營造專家學者的指導下,居民再重新審視自己社區珍貴獨特的經驗,確立以塑造一個全台灣唯一具特色的「木屐村」為自己家園未來的願景,以文化產業的手法來帶動整個區域的品質提昇與振興發展。在此共同的願景企盼下,協會一方面向政府各部門爭取適當資源與經費補助,一方面在社區內強化居民對公共事務的參與機制與能力,努力地共同來恢復白米人過去的光榮感、凝聚社區共同體意識,踏實地把原本受創的土地逐步地美化改善,把過去習以為常的髒亂環境漸漸整理營造,讓這個全台獨一無二的木屐村不只是因為它製作的產品出名,更因為它是一處人人安居樂業,舒適富足的現代桃花源。


   民國84年白米開始接受「社區總體營造」的觀念,社區的自然環境資源豐富,可當作社區營造工作切入點的方式亦不少,但在經過多次的討論後,社區居民選擇了以傳統木屐產業作為從事白米社區總體營造的切入點。從事社區總體營造是為了具體解決白米社區所面臨的諸多問題。社區總體營造的好處是不但可以重新造人,更可以發揮整合的效果重塑社區的文化價值體系,以做為振興地方的起點。白米社區在日據時代和光復初期發展了甚具規模的木屐產業,隨著木材資源的貧乏及工資高漲等因素下,木屐幾乎已經被塑膠鞋取代,白米社區原本風光的木屐產業,只留在老一輩的腦海中成為塵封的記憶。木屐,這個昔日生活的必需品,早已喪失其實用的角色,如果要開創木屐的第二春,就必須重新賦予新的生態定位,將木屐轉化為一種文化藝術的手工藝品,讓社區居民從木屐的製作過程,體驗出其中所蘊涵的歷史的、文化的、鄉土的、藝術的與生活工藝的生命力,讓已經宣告死亡的木屐復活,同時也讓社區活力再生。


以上資訊節錄自"白米木屐村官方網頁"


http://www.baimi.org.tw/server/server.asp




 


工藝村內陳設各式各樣的木屐,


也有老師傅親自示範木屐的製作過程,


還有許多手工藝紀念品以及DIY活動,


這兒從以前只有一層樓的時候來過好幾次,


到現在都已經是三層樓的展示館了!


目前工藝村採預約導覽的方式,


沒有預約導覽是無法自行進入參觀的喔,


有打算一遊的朋友請事先預約喔!



















由於我們預約的時間是下午3:15那一場,


等聽完導覽解說參觀後也已經4點多了,


於是決定北飆回台北找餐廳吃飯,


上車後聽廣播才知道台北下了場超大豪雨,


台北市跟新北市紛紛傳出淹水災情,


看來今天躲來宜蘭閃過了一場大雨!


回程一路塞塞塞…..


晚餐到雙十路上的泰王吃泰國菜!好吃便宜!再次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大堆 的頭像
    大堆

    大堆家族的部落格

    大堆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